第59章 小规模的朝会-《大明:爷爷,我们一起跑路吧!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文武百官们议论纷纷,仿佛有千万只蚊子在飞来飞去,嘈杂无比。

    朱雄英也低头沉吟,到底是一方诸侯,换成是他,又该如何抉择?

    争论了许久,都没有结果,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让朱元璋的耐心快要耗尽了...

    王冲转过身来,看到朱雄英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,转过身来,对朱雄英说道:

    “你怎么看,大孙?”

    “呃…“朱雄英欲言又止,半晌才道:

    “我的确有这个打算。

    “都住口!”朱元璋一挥手,示意群官安静下来。

    “让我们听听大孙子的意见!”

    朱标一听,整个人都要抓狂了,他一副担心的样子,望向朱雄英。

    朱雄英心中一惊,心道:这是要人命关天啊,这是要被父亲逼急了啊,可他毕竟是这两个多月来一直在为父亲念奏章,凭借着自己以前的经验,倒也能说得过去!

    他并不畏惧,因为他已经见识了数十万人的威势。

    于是朱雄英想了想,对着那群虎视眈眈的老家伙道:

    “首先要做的就是登记,朝廷要统计人丁,帮助他们盖房子,开辟农田,让他们有饭吃,有住的地方。

    还有,向所有逃到大山里的人,发布一份公告,让他们知道我们大明的国策,相信用不了多久,他们就会主动跑出来的!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他的目光落在了朱元璋身上。

    “另外,我提议,将江南的子民,迁移到滇,增加他们的数量。”

    “继续说!”朱元璋想了想,伸出一只手,示意身边的书吏在他的面前写下自己的名字。

    “其次,便是粮草,我提议,在云南建立军营,民营,奴隶营,并且大力发展水利工程,利用怒江,洱河,滇池的河水,来浇灌良田,久而久之,说不定还能让云南变成大明的粮草之地呢!”

    就是朱标也是松了口气,他有些哭笑不得的摇了摇头,这家伙明明在政务上很有天赋,怎么就这么喜欢打仗呢?

    “三、王道兴,以律法治国,创办了学堂,推举了国子监的学士到滇来,又教化了民风,治理了一片区域。

    “四是一家人,在云南,华夷两族混居,情况很是混乱。

    “至于大明,各国来朝,各有各的好处,所以,我们应该一视同仁,用仁义收买人心,用刑法约束行为,用婚姻和婚姻,增进两个国家之间的交往,用不了几年,他们就是我大明之人了。”

    底下的大臣们见朱雄英说得如此理直气壮,眼神逐渐变得迷茫和震撼,朱元璋则是眼神越发明亮,他深知自己的孙儿在治国方面是有才能的。

    就算是很少接触民间事务的翰林院,也未必有这样的见识。

    “五,每一个地方,都要有一名官员,协助当地的建筑,而当地的官员,也要将自己的儿子送到昆明,作为俘虏,同时,也要学会中原的文明,加快与大明的同化。”

    “六,开辟一条新的道路,开辟一条新的道路,米粮,布匹,食盐,茶叶,三七,虫草,砂仁等中药材,都在政府的控制之下,这是一种富裕,也是一种强大的手段。”

    说完,朱雄英上前一步,目光扫过一众文武百官,沉声道:

    “照这样下去,云南就是大明的天下了!”

    “关于安南、缅甸……”朱雄英顿了顿,转过身来,对着朱元璋微微一笑道。

    “皇上,待到我们在云南立足,区区一个附庸小邦,又何需担心?如果他还不识相,我们就派人去打他!”

    “ok!痛快!朱元璋摸着自己的胡须说道:

    “不错!”

    “怎么样?”朱元璋对着众位大臣说道,话里带着疑问,不过显然,心中也有一种扬眉吐气,等待着众位大臣的称赞。

    百人都从震撼中回过神来,他们震撼的不是朱雄英的话语,他们震撼的是朱雄英的年纪,一个八岁的少年,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话语,简直就像是一个怪物,实在是让人心惊。

    “大明天佑,东宫英才,微臣恭迎皇上!”

    “呵呵!此子乃朱家人之子!”朱元璋目光一转,望向朱标。

    “阿泰,你生了个好孩子,真是好福气!”

    说完,他又转过身来,目光扫过下方的文武百官。

    “我们大孙子的翡翠都扔出去了,是不是应该把你的板砖也扔出去了?“

    “什么?”朱元璋一脸茫然,悠悠地说道:

    “就这么定了,咱们商量一下!”

    朱雄英被老人的话逗乐了,但他并没有狂妄到轻视朝堂上的每一个人,哪怕是在老人面前瑟瑟发抖,可每一个人都是才华横溢之辈,这样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并不算什么。

    朱雄英更是推算出:沐英手里拿着一本详尽的奏章,上面记录着云南目前的情况,以及如何应对。

    他站在最前面,感受最深刻,这本书,他也是第一时间看到的。

    而且,他也只是说了一个大概的想法:大家都会说,要搞点什么“屯田”、“修路”、“引水”之类的。

    不过,没有中央的旨意,沐英要是不请示,擅自动手,即便他是爷爷的义子,爷爷也不会手下留情。

    想要挖出一条河流,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,想要挖出一条河流,没有数个月的时间,根本挖不出来,那就是诛九族的下场。

    简单来说,就是:上头说一声,下头做一件事!

    而且,这件事必须要经过数日的辩论,才能定下定论,这还只是在洪武朝,这样的辩论,效率极高,若是其他帝王,争论一个多月都很常见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