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越穷走的人越多。 特别是当初步的市场建立,发生了羊吃人现象后,英国的百姓更活不下去了,主动去往新大陆是惟一的选择,留下来的只有惨不忍睹的生活。 犹如清朝末期,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们自发的闯关东,为东北的繁荣带去了人口基础。 因为巨大的文明差距,移民建立的居住点,开始有了更广阔的田地,粮食的富裕,开始有了贸易的需求,集市开始兴起。 集市兴起了,城镇慢慢也就建立起来,刺激了更大的经济贸易循环,也辅助了影响力的增加。 没有盔甲技术,没有马匹,冶铁行业都没有的部落文明,如何是封建势力,盔甲武器火器俱全一方的对手呢,完全谈不上。 巨大的新兴市场诞生了,刺激了贸易的发展,升级了工业循环体系,形成了质的变化。 简而言之,土地资源多了,地主也多了,地主多了,消费力多了,消费力多了,市场就变大了,市场变大了,工厂就诞生了,工厂诞生了,各行各业扩大化生产遇到的瓶颈就一一被解决,于是工业革命出现了。 这是不变的道理。 包括后世取得的成就,也是这一套的现象而已。 是从世界获得了交流,有了全世界的贸易体系,同样是资源增多了,把世界各地的廉价优质矿石和石油天然气引入,生产各类初级工业品销售世界。 郑雒不懂这些高深的经济理论,但是他走过很多的地方,看到过国内的样子,也看到了西部七省,包括天竺北地区的变化。 从渤尼土地上的变化,郑雒看到了新的气象正在诞生。 这里的人们很富裕。 当然,这个富裕是指武忠明这类的群体,靠着大片井制度,以及海外优化后的大片井制度,培育出了广阔的具备消费能力的消费人口。 渤尼的总人口虽然不多,但是有数十万的庄园主,直接和间接的长工与短工,受到影响的人口至少数百万,含括了渤尼大部分的土著人口。 渤尼都司的管理范围包括原来的苏禄三国,以及南方的文郎马神地区,因为部落的分散,并没有详细的人口数据,如此广阔的面积,人口大概有七八百万。 如果加上西部的苏门答腊岛,旧港宣慰司等地区,整个土著人口大概上千万。 落后的文明制度,无法抗衡大明,加上大明的宗藩体系推广,为海外地区的稳定起到了长足的作用。 稳定、富饶、法律、制度、文化. 一样样经济腾飞的前提都具备了,郑雒认为渤尼都司的发展不会比天竺地区要差,甚至因为更加的空白,说不定发展的会更好,毕竟天竺地区的势力与文化差异太多太杂了。 “如果郡王殿下能分封此地就好了。” 郑雒试探的问道。 “啊?” 武忠明怔了怔,没有反应过来。 郑雒解释道:“你我皆知郡王殿下,不是愿意踏踏实实的性子,受不得拘束,所以多年来不愿意回京,但是呢,人总要面对现实,所以富山王的路子,是郡王殿下最好的方式。” “西部七省,或者天竺地区呢?” 武忠明内心有些不愿,但他也知道自己算不得什么,西部七省那么大,天竺地区更大,随便挑一块地方,不比渤尼要好多了。 郑雒摇了摇头。 大明朝廷很反感藩王,富山王能成功分封,除了太宗皇帝的原因外,更多的是因为富山王的封地远在海外,又在富山这种对抗大瀛岛残余土著的前线之地。 加上大瀛岛的环境与人文,以及复杂的局势,富山王无法反抗朝廷,只能充当稳定地区的角色。 但是西部七省地区不同,这里与大陆相连,加上地利的环境,与国内的主要交通只能靠着走廊地带,非常容易自立为一国,所以朝廷绝对不会同意在西部七省设立藩王。 西部七省在大明多年来的治理下,已经趋为一体,并不是说地方融为一体,而是文化变得统一,有了大一统的基础,真要是分封藩王在此地,等于埋下日后可能分裂出一个大帝国的雏形。 天竺地区更不可能。 天竺地区土地的富饶程度,让大明工局和民间商行抢破了头,双方在当地激烈的竞争,谁也没有让步,都能看到天竺地区未来的潜力。 北边有正在商议的撒马尔罕到天竺北的铁道计划,东边有南洋大铁道深入天竺南地区的计划,朝廷更不会同意在天竺地区设立藩王。 大瀛岛十年移民计划已经总结,朝廷接下来主要移民方向就是天竺地区。 绝岛的名声很大。 虽然是一个岛,但是陆地面积非常的广阔,听说陆地面积是渤尼的十倍! 而如此巨大面积的岛屿,根据多年的探测,当地部落人口不超过一百万,大概在七十余万。 这是什么? 第(2/3)页